20级新闻二班 王佳帅
微风徐徐,水波不惊,岚南水库旁的西柏坡村显得有些安静。2022年的暑期实践活动中,我们来到了闫青海爷爷的家里。已经77岁高龄的爷爷依然精神矍铄,见到我们热情地招待我们进家,在院子里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闫青海老人曾担任西柏坡村党支部副书记,作为西柏坡党员代表受到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也是带领西柏坡发展致富的代表,村民们都形象地称他为西柏坡的“代言人”。
闫青海的传奇经历发生在1948年秋天。3岁的闫青海得了重病,当时家里穷,看不起病,母亲绝望地把这个“没有生机”的孩子放进包里,放到村口的一个碾盘上。恰巧董必武夫妇路过,认出这是房东家的儿子。“看到我的嘴巴还在动,董必武夫人赶紧把我送到了医院打针住院,几个星期后我的病就好了。”闫青海回忆起这段经历,眼中充满泪光,满脸的回忆。
后来我们被闫青海老人邀请到房间里面参观了那些宝贵的照片,例如和董必武夫妇的合影,以及受到习主席接见的照片。闫青海爷爷激动的为我们讲解着图片上的内容,和我们讲着西柏坡这些年的变化和对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言语中充满了对新时代发展的满意。
在闫青海老人激昂的声调中,我们相信西柏坡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同时我们也相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21级新闻三班 刘若姗
“我是董必武救下的,西柏坡又是红色圣地,我有责任把村子里发生的红色历史讲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讲到这里看着老人抹着眼泪,自己也湿润了眼眶。这个被董先生救下的孩子,在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讲述令人潸然泪下报恩与传承的故事。
1947年,时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的董必武及家人随同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从延安来到西柏坡,借住在闫青海家,闫青海的父亲成为了董必武的房东。两家人吃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经常互相帮忙,亲如一家。闫青海说:“我两三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因为家里穷看不起病,我父母就打算放弃。”于是,闫青海的母亲用破苇席把他包裹着,放在村口的碾盘上。董必武夫妇回家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奄奄一息的“小房东”,他们看闫青海的嘴巴还在动,就立即把他送到中共中央机关医院救治。经过几个星期的治疗,闫青海转危为安。因为年纪太小,闫青海并不记得此事,他的母亲后来讲给他听,他才知道董必武夫妇和共产党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自那时起,红色印记便深深烙在闫青海心中,激励他接续奋斗。从此,开启了一个讲述红色精神传承的故事。
70年多前,党中央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建立了新中国;70多年后,这个小山村又打赢了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脱贫攻坚战。身处太行山的西柏坡村交通不便、靠天吃饭,历史上一直是贫困村。“以前西柏坡村村民的日子很艰难,个个面黄肌瘦的。”对于西柏坡的贫困,闫清海记忆犹新。后来年轻的闫海清加入了中国共产,并担任西柏坡村党支部副书记。面对村民一贫如洗、守着三分薄田度日的光景,身为副书记的闫青海决定要带着村民们过上好日子,他发动村里的壮劳力一起到石家庄当装卸工,每天30元的工资对于村民而言已经是一笔“巨款”。后来闫清海抓住机遇,在西柏坡发展红色旅游业,决心给每位来到这里的人讲好红色历史。
在新征程上,赓续西柏坡精神,就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西柏坡时期,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指引下,不畏国民党军队物质方面的强势,以坚定的必胜信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决定性基础。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了许多新要求,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了许多新矛盾、新挑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就必须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因此,不论是哪个岗位、什么职务,都要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有善于斗争、善于胜利的能力和智慧,能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能应对复杂严峻的斗争,交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赶考之路答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该向闫青海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迈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