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级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503)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新闻传播学学科特点,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比较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一定自然科学知识,今后能够复合应用、多向度发展。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置以下研究方向:
1. 新闻学:含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三个子方向。
(1)理论新闻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新闻活动的基本范畴和一般规律,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修养,形成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
(2)应用新闻学,研究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业务规律和操作方法,具备较强的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业务能力及现代媒体操作技能,并具有较好的对新闻传播业务的分析能力。
(3)历史新闻学,研究中外新闻业的发展过程以及基本规律,对中外新闻传播史上出现的人物、事件、现象等开展研究,能提出创新性观点,养成较强的历史研究能力。
2.传播学:含传播史论、传播实务两个子方向。
(1)传播史论,主要研究传播发展历程及其一般规律,探讨传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播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2)传播实务,主要研究编辑出版、广告传播、网络传播的一般规律,探讨编辑出版、广告传播、网络传播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跨文化传播:含汉语国际教育与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理论、中国当代跨文化传播三个子方向。
(1)中国当代跨文化传播,主要研究当代社会重要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对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分析,发现新的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丰富和补充传播学理论,并为国家决策服务。
(2)跨文化传播理论,主要研究跨文化传播史与跨文化传播理论。
(3)汉语国际教育与跨文化传播,主要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中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及现实问题。
4. 影视文化传播:含影视文化传播理论、影视文化传播史、影视文化传播策划与制作三个子方向。
(1)影视文化传播理论,主要是以传播学理论、影视学理论和大众文化理论为框架,研究影视文化传播活动的基本范畴和一般规律。
(2)影视文化传播史,主要研究中外影视文化传播业的发展过程与规律,对中外影视文化传播史上出现的人物、事件、潮流、运动及其影响等进行分析与比较,提出创新性观点。
(3)影视文化传播策划与制作,主要是运用相关理论对当代社会重要的影视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或者通过具体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和归纳,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丰富和补充传播学理论,并为国家决策服务。
5.视听新媒体传播:含视听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实务、视听新媒体经营与管理、媒体融合三个子方向。
(1)视听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实务,主要是以传播学理论、新媒体相关理论、新媒体相关业务为框架,研究视听新媒体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和业务规律。
(2)视听新媒体经营与管理,主要是运用传播理论与经济管理相关理论对当下新媒体传播的产业运营状况和发展态势做到及时跟进,并围绕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的相关规律和实践经验,展开有益、有效、有深度的研究。
(3)媒体融合,主要研究媒体融合的基本理论与发展历程、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中外媒体融合比较分析等,顺应国家的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总结媒体融合的内在规律和实践经验。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学习期限最长为5年(含休学)。
四、培养方式
1. 德才并举、德育为先。研究生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注重崇高理想与高尚价值观的养成,以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站稳脚跟。在日常培养中,要将业务学习与思想品德的陶冶结合起来,以塑造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2. 注重理论学习。研究生必须有坚实的理论支撑点,熟练地掌握几种研究方法。强调科学观的培养,在思想上务必要明确掌握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聘请学界及业界精英举办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导师要经常开展讲座,把自己的研究心得与研究成果及时传授给研究生,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
3. 注重实践,强化应用技能训练。新闻传播学属于应用学科,必须紧密联系实践,研究生要有一定的媒体实习经历,有一定的实践成果。研究生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调研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4. 严格考核,建立必要的竞争和淘汰机制。每门课程均需学习考试、中期考核,毕业论文要严格把关,宁缺毋滥,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5. 充分发挥导师主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案例教学方式。导师要从思想品质、学业课程到素质能力的培养对所指导的研究生全面负责;要按制度定期找研究生谈话、了解情况,协助主管部门及时解决研究生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导师组要发挥集体智慧,相互沟通情况,交流教学经验。
6 .严格考核、竞争和淘汰机制。课程的学习考试、中期考核、毕业(学位)论文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所提出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为依据,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每位研究生所修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其他学习项目学分(含“创新学分”),总学分需达到40学分方能毕业。全部学习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
1.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1)公共课
政治理论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方法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学分)、工具课《现代信息技术应用》(3学分),共3门,7学分。
(2)专业基础课
新闻学、传播学、跨文化传播、视听新媒体传播、影视文化传播方向:《新闻传播理论研究》(3学分)、《文化与传播研究》(3学分)、《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3学分)、《新闻传播史研究》(3学分),共4门,12学分。
(3)专业课
①新闻学方向:《融合新闻报道专题》(2学分)、《新闻叙事研究》(2学分)、《新闻编辑专题》(2学分)、《新闻传播伦理法规研究》(3学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专题》(2学分),共5门,11学分。
②传播学方向:《编辑出版理论与实务》(3学分)、《舆论专题研究》(3学分)、《广告理论专题研究》(2学分)、《媒介战略管理》(3学分)共4门,11学分。
③跨文化传播方向:《跨文化与经济贸易研究》(2学分)、《语言与传播》(3学分)、《中国当代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2学分)、《跨文化传播原著选读》(2学分)、《跨文化传播策略案例》(2学分),共5门,11学分。
④影视文化传播方向:《中国影视史专题》(2学分)、《外国影视史专题》(2学分)、《影视传播学》(3学分)、《影视策划与制作专题》(2学分)、《影视批评专题》(2学分),共5门,11学分。
⑤视听新媒体传播方向:《新媒体发展与理论前沿》(2学分)、《视听新媒体创作专题》(2学分)、《新媒体产业研究》(2学分)、《媒体融合研究》(3学分)、《视听新媒体伦理专题》(2学分),共计5门,11学分。
2.选修课
选修课包括思政类选修课和综合性方向选修课。必选选修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学分,20课时);选修课(四选一,1学分,17学时):《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各方向设置一门综合性方向选修课(4学分)。共3门,6学分。
3.补修课
补修课是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取者,根据本学科知识结构需要补修的本科阶段课程。参加本学科本科生课堂听课,要求通过考试,不计学分,但成绩必须达到合格要求(60分)。应补修未补修或补修成绩不合格者,视为研究生中期考核不合格。
4.实践环节与学年论文
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学年论文,可分别获得2学分,共计4学分。
5.创新学分
执行《4688美高梅登录中心关于试行硕士研究生“创新学分”规定》。
课程设置、学分、学时及开设学期等详见课程计划表。
(二)课程成绩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分为笔试(闭卷)、课程论文、答辩等方式。其中,全校公共课和基础理论课原则上采用闭卷笔试方式;其他课程的考核可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情况做灵活选择。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入的研究生需补修该专业大学本科的相关基础课程,应按本科生考试的有关规定随本科生一同考试。
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按百分制评定。平时成绩可占30%-50%,期末成绩可占50%-70%,根据课程特点,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占比。平时成绩考核可采取期中考试、作业、读书报告、随堂测验、课堂讨论以及提问等方式进行。
课程学习成绩的标准:学位课程成绩达到70分(含)或“良”以上为合格,其余课程成绩达到60分或“及格”为合格;成绩不合格者,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学习期间还要进行学术研讨、文献检索、教学实习、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
研究生必须在导师规定的专业领域范围内,在第二、第三学期各写出一篇专业文献综述,以概括该方向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综述题目与所涉及的领域由导师指定,也可自己按专业要求选定。文献综述的写作可以和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以及论文撰写相结合,篇幅在5000字以上。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或社会调查及学年论文,要求在前三个学期完成。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教学实践记2学分,完成学年论文2篇,记2学分。
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按我校硕士学位授予条件的规定执行。
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所有必修环节,且学位课程成绩要求为70分以上。
七、中期考核(毕业资格审核)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时间安排在第四学期,具体办法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中期考核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及道德品质状况考核,课程学习成绩考核,科研能力与成果质量考核,教学实践完成情况考核,社会实践考核,补修课程完成情况考核,参加学术报告情况考核,身体健康状况评价等。
中期考核的结果对研究生后续培养阶段作出如下结论:继续培养、淘汰、建议提前毕业、延期毕业。中期考核通过者,方能进入研究生培养的论文阶段。
八、学位(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调研、撰写时间应不少于1年,论文字数原则上不低于4万字。
毕业论文环节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从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的要求出发,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应紧密结合业界实践进行选题,内容要有理论性、现实性、应用性,体现学生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论文应优先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力争能够解决一些较为重要的实际问题。可选择目前新闻传播业界的新现象以及热点问题,对现实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性,也可选择具有前沿性的理论问题,要有一定的理论创新。
2.开题报告。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在中期考核通过之后进行。开题报告主要检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是否做得充分。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文献综述),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主要参考书目等。经导师组和有关教授论证通过后,方可按照研究工作计划着手调研与撰写。论文的调研、资料搜集、论文指导、工作检查等环节由导师具体负责。
3.创新要求。学位论文在新观点、新材料、新视角、新问题、新方法等方面要有突破和创新。创新性是衡量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主要依据。
4.写作指导。经导师组论证通过后,再按照论文写作计划着手写作。论文调研、收集资料、写作指导、工作检查等由导师具体负责。必须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剽窃。指导老师要切实负责,保证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
5.论文答辩。硕士生论文答辩前应取得答辩资格,即中期考核合格、学位论文通信评议合格、已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成果。经上报校学位委员会审批同意后,组织论文评阅和答辩。聘请的答辩委员不少于五人,其中校外至少一人。答辩后,答辩委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就学位论文进行投票表决,以决定学位论文是否通过,三分之二以上的答辩委员同意,才能通过论文答辩;学位论文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应当对建议授予硕士学位做出决定并写出评语,然后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获得通过者授予硕士学位。
九、必读书目
[1]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里昂·纳尔逊·弗林特,《报纸的良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
[4]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5]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7]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传媒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约翰 埃尔德里奇,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新华出版社,2004
[10]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
[11] 布莱恩特,《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华夏出版社,2009
[12]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3] 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4]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15] 霍尔,《无声的语言》(何道宽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6]迈克尔·舒德森,《广告:艰难的说服》,华夏出版社,2003
[17] 潘知常 林玮,《传媒批判理论》,新华出版社,2002
[18]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常江 肖寒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19]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
[20]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1]贾磊磊,《影像的传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2]曾耀农、丁红,《现代影视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3]李法宝,《影视文化传播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
[24]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5]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6]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7] 戴锦华,《电影批评(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8] 陈晓云,《电影学导论》(第三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29] 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30]巴拉兹·贝拉著,何力译,《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1]萨默尔等,《跨文化传播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2]陈国明、安然,《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3]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4]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5]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
[36]丁尔苏,《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7]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8]斯图尔特·霍尔,《表征》,商务印书馆,2003
[39]拉里A·萨默尔 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模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1]郭小平,《视听新媒体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2]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43]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4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5]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6]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47]周建青主编,《新媒体视听节目制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8]雪莉·特克尔,《重拾交谈》,中信出版集团,2017
[49]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50]Louis Alvin Day,《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21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课程类别 |
研究方向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教学方式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公共课 |
全部方向 |
0000A0000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4 |
1 |
讲授 |
课程论文 |
|
1204D0105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
2 |
34 |
1 |
讲授 |
课程论文 |
|
0000A1404 |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
3 |
51 |
1 |
讲授 |
闭卷笔试 |
|
基础理论课 |
全部方向 |
0503B0108 |
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
3 |
51 |
1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B0210 |
文化与传播研究* |
3 |
51 |
1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B0109 |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
3 |
51 |
1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B0203 |
新闻传播史研究* |
3 |
51 |
1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专业课 |
新闻 |
0503C0111 |
融合新闻报道专题*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提交报告 |
|
0503C0112 |
新闻叙事研究*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C0103 |
新闻编辑专题*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提交报告 |
|
0503C0113 |
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研究* |
3 |
51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000B0101 |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专题*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传播 |
0503C0202 |
编辑出版理论与实务* |
3 |
51 |
2 |
讲授实验 |
设计作品 |
|
0503C0214 |
舆论专题研究* |
3 |
51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C0203 |
广告理论专题研究*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C0213 |
媒介战略管理* |
3 |
51 |
2 |
讲授讨论 |
提交报告 |
|
跨传 |
0503CZ102 |
跨文化传播与经济贸易研究*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B0207 |
语言与传播* |
3 |
51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CZ105 |
中国当代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CZ103 |
跨文化传播原著选读*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CZ104 |
跨文化传播策略案例*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影视 |
0503CZ209 |
中国影视史专题*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CZ210 |
外国影视史专题*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BZ201 |
影视传播学* |
3 |
51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CZ211 |
影视策划与制作专题*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CZ212 |
影视批评专题*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新媒体 |
0503CZ307 |
新媒体发展与理论前沿*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CZ308 |
视听新媒体创作专题*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0503CZ309 |
新媒体产业研究*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提交报告 |
|
0503CZ304 |
媒体融合研究* |
3 |
51 |
2 |
讲授讨论 |
提交报告 |
|
0503CZ306 |
视听新媒体伦理专题* |
2 |
34 |
2 |
讲授讨论 |
课程论文 |
|
选修课 |
全部方向 |
0000D0000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读 |
1 |
20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必选 |
0000X000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7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四选一 |
0000X000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 方法论 |
1 |
17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0000X0005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
1 |
17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0000X0004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 |
1 |
17 |
2 |
讲授 |
课程论文 |
新闻 |
0503X0101 |
新闻学理论与实务研究 |
4 |
68 |
3 |
研究讨论 |
答辩 |
方向导师组 |
传播 |
0503X0201 |
传播学理论与实务研究 |
4 |
68 |
3 |
研究讨论 |
答辩 |
方向导师组 |
跨传 |
0503XZ101 |
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 |
4 |
68 |
3 |
研究讨论 |
答辩 |
方向导师组 |
影视 |
0503XZ201 |
影视文化传播理论与实务研究 |
4 |
68 |
3 |
研究讨论 |
答辩 |
方向导师组 |
新媒体 |
0503XZ301 |
视听新媒体理论与实务研究 |
4 |
68 |
3 |
研究讨论 |
答辩 |
方向导师组 |
补 修 课 |
新闻 |
05203723 |
新闻学原理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05400123 |
新闻采访学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传播 |
05204223 |
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05402313 |
媒介经营与管理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05203723 |
新闻学原理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跨传 |
05202423 |
现代汉语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052002223 |
传播学概论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影视 |
052002223 |
传播学概论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05203723 |
新闻学原理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05402313 |
媒介经营与管理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新媒体 |
05203923 |
广播电视概论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05203723 |
新闻学原理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05402313 |
媒介经营与管理 |
|
|
|
随本科听课和考试 |
其他 项目 |
|
|
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 |
2 |
|
1-3 |
提交实践或调查报告 |
|
|
学年论文(2篇) |
2 |
|
1-3 |
每学年1篇 |
注:1.带“*”的课程为学位课,成绩达到70分及以上为合格。